依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 )(多选)
A.事物性说明文
B.事理性说明文
C.文艺性说明文
D.科学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多选)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D.情感顺序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句诗,其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徐渤
C. 文征明
D. 陈辉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缯(zēnɡ) 贮藏(zhù) 树冠(ɡuàn) 萌蘖(niè)
B. 紫绡(xiāo) 地壳(ké) 阙下(què) 醴酪(lǐ)
C. 龟裂(ɡuī) 褐色(hè) 绚丽(xuàn) 果梗(ɡěnɡ)
D. 瓤肉(ránɡ) 渣滓(zǐ) 粗糙(cāo) 绛囊(jiànɡ)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请问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 下定义
B. 举例子
C. 引用
D. 打比方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下面的说明方法那些是正确的( )(多选)
A. 下定义 列数字
B. 作诠释 摹状貌
C. 作比较 举例子
D. 作诠释 分类别
E. 下定义 摹状貌
F. 作诠释 列数字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请问说明方法哪些是错误( )(多选)
A. 摹状貌
B. 作诠释
C. 分类别
D. 列数字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不是可以实现的。
B.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实现的。
C.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下列句子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的是阴历。
B. 本文与普通的说明文不同,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趣味,属于文学小品。
C. “通常”、“大多数”、“有的”、“少数”等限制语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D.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诗文、故事和史料方面。
下列选项中对句子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列数字
B.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 ——引 用
C.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打比方
D.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举例子
下列选项中对句子中引用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此处引用是为了辨别正误、澄清事实,同时也增强了文学性。
B. 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此处引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壳和膜既轻又薄的特点。
C.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此处引用讽刺了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揭露了宫廷生活的奢侈腐化,增强了文学性。
D. 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此处引用说出了人们嗜爱荔枝,意在表明发展荔枝生产的必要,增强了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