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都江堰》中,将都江堰与哪一建筑进行对比,突出前者的实用价值?
故宫
长城
天坛
兵马俑
《道士塔》中,王道士主要破坏的是哪一处文化古迹的文物?
云冈石窟
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中,作者认为莫高窟的核心价值在于
建筑规模宏大
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
地理位置独特
游客数量众多
《考古上海》中,作者通过考古发现,展现了上海怎样的历史特质?
仅为近代商业都市
拥有深厚的古代文明
缺乏文化积淀
以工业文明为核心
《这里真安静》一文,作者探访的主要地点与哪类历史记忆相关?
明清皇家园林
二战战俘墓地
古代书院遗址
近代工业厂区
《江南小镇》中,作者描绘的江南水乡不包括以下哪个特质?
温婉内敛
商业喧嚣
人文厚重
小桥流水
《阳关雪》的“雪”在文中不具有以下哪种象征意义?
历史的苍凉
文化的沉寂
自然的严寒
未来的希望
《山庄背影》中的“山庄”指的是哪一处皇家园林?
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圆明园
拙政园
《黄州突围》中,苏轼遭遇的“乌台诗案”发生在哪个朝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文化苦旅》的“苦”的根本原因是?
旅途的劳累
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反思
自然环境的恶劣
园林景观优美
下列对《三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开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三峡两岸山势连绵、雄伟险峻的整体风貌。
作者按“夏→春冬→秋”的顺序描写三峡景色,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着重突出了夏季三峡水流湍急、水位高涨的特点。
文末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仅为了突出三峡秋季猿猴叫声的凄惨。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既写出了春冬时节三峡江水清澈的静态美,又通过“素湍”“回清”展现了水流的动态美,动静结合。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中句子的默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璧,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磷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开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仅交代了时间,未体现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与心境。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直接表明作者因被贬谪而内心愉悦,毫无失意之情。
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仅指作者与张怀民有空闲时间,能夜游赏月,无其他深层含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影比作藻、荇,生动描绘出月色的澄澈空灵。
下列对“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中 “念” 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思念,想念
惦记,牵挂
考虑,想到
诵读,默念
下列哪一篇目不属于《文化苦旅》的收录内容?
《道士塔》
《都江堰》
《我的山河》
《听听那冷雨》
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一门三父子”的是
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澈
苏轼、苏寻、苏辙
苏试、苏洵、苏辙
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良多趣味
清荣峻茂
清荣俊茂
清荣俊荗
清荣峻貌
《三峡》中“清荣峻茂”一字一景,概括了四种景物的特征,其中“峻”字最可能形容的是?
悬崖
高山
流水
猿猴
苏轼夜游承天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心中苦闷,无法入睡
月色很美,欣然起行
与怀民早有约定
寺中有法事活动
《三峡》结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作用是什么?
证明三峡猿声啼不住
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增添悲凉之感
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
批评渔夫歌声的哀伤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对比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两篇短文都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心绪的志趣。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来描绘景物。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因仕途坎坷而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答谢中书书》语言清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记承天寺夜游》则在写景中多了一丝惆怅和旷达。
郦道元在《三峡》中写道“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样写的目的是
客观描述从白帝城到江陵的实际航行时间。
通过对比和夸张,侧面烘托出夏天江水湍急、水流迅疾的特点。
说明当时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超越了奔马和风。
表达作者渴望能乘舟一日千里的急切心情。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起笔,既总领全文,又暗含 “古来” 与 “今” 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当下山水之美的独特珍视。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运用对偶修辞,“高峰” 对 “清流”、“入云” 对 “见底”,句式整齐,凝练地展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文中“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的 “将”“欲” 二字,并非描写静态的时间节点,而是捕捉了景物由动转静的过渡瞬间,更显生动。
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暗含对谢灵运的推崇,也委婉表达了作者自认为能领略此奇景的自得与自豪。
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皎洁的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是作者产生的幻觉,表现了他夜游时恍惚的精神状态。
整个句子无一字写“月”,却处处都在写月,营造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这个精妙的比喻,将竹柏的影子化作水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下列关于这三篇古文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三峡》和《答谢中书书》都主要描绘了山水的雄奇险峻,风格豪放。
三位作者中,只有苏轼是在被贬官期间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
《三峡》按着夏秋冬的顺序写景,《答谢中书书》则按一天早晚的顺序写景。
这三篇文章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风光的客观描绘上,没有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
白云千载空悠悠
白云千载空荡荡
白运千载空悠悠
白云千裁空悠悠
“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
“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
徙倚欲何依
山山唯落晖
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
李白号什么?
清莲居士
青莲居士
清连居士
青连居士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批评谢灵运之后,再也没有优秀的山水诗人出现。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之情。
暗含了作者自己能欣赏山水之美的自豪感,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
说明从谢灵运以后,天下的山水就失去了它们奇异的特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渡”的意思是
渡口
渡过、越过
渡船
渡桥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野望》诗句的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渡荆门送别》中“______,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
渡远荆门外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谁?
余秋语
佘秋雨
余秋雨
余丘雨
该书主要以哪种文体展开叙述?
写景散文
说明文
记叙文
文化散文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这两句诗描绘了山水逐渐变化的壮阔景象。
“随”“入”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和江写活了。
诗句展现出诗人乘船出荆门后,视野变得开阔的感受。
体现出诗人对眼前新奇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书中多篇文章围绕什么核心主题展开?
作者个人的冒险旅行经历
对未来都市生活的批判
对中国古代诗词的赏析
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探访与文化反思
《文化苦旅》首次出版于哪个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作者在书中通过旅行经历,主要想传递对哪种层面的深层思考?
个人身体健康与养生之道
旅游景点的商业开发价值
历史、文化、人性与文明兴衰
当代政治与经济问题
书中《道士塔》一文主要批判了哪个历史人物对文物的破坏?
李鸿章
斯坦因
王圆箓
乾隆皇帝
重岩叠嶂,_______。
隐天闭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隐天蔽日,自非正午夜分,不见曦月。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隐天蔽日,不见亭午夜分,自非曦月。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有猿鸣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该书的语言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朴实无华,以平实的说明为主
轻松幽默,充满戏谑与讽刺的笔调
兼具文学性、思辨性与历史厚重感
华丽繁复,大量使用生僻词汇和典故
“______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最终都指向对什么的追问?
个人仕途的顺逆与人生得失
旅游开发的利弊与经济效益
文明的价值、传承与命运
古代战争胜负与军事策略
余秋雨为什么要写《文化苦旅》?
他决定从“世界闻名的阐述者”转型为“中华文明的阐释者”
他想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他想为中国人民发声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脚丈量中国,在旅途中有感而发写下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中总共收录了29篇文章,而以下哪个地点没有对应的文章?
西江苗族山寨
四川
西藏
海南
作者在《考古上海》中写到了良渚文化的宗教礼器,作者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良渚文化的消失是因为宗教信仰
作者认为良渚文化高度发达才会诞生如此精美的礼器
作者认为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相比更具生命力,并认为广富林文化与黄河、长江的交融有关
作者认为良渚文化的陨落与宗教极端化有关,并且广富林文化很有可能是目前发掘的中国两大母亲河重叠的最早遗址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他擅长综合使用哪几样修辞手法?
排比,对偶,比喻
排比,衬托,拟人
对比,讽刺,拟人
对偶,夸张,对比
以下关于文人及其历史时期、身份的搭配中,错误的是?① 苏轼——北宋——书法家——“三苏”之一——代表作《赤壁赋》② 叶圣陶——现代——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倪焕之》③ 李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与杜甫并称“李杜”④ 王绩——初唐——地理学家——号东皋子——诗风扭转齐梁绮靡诗风
①②
②④
①③
③④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洨河 (jiāo) 古朴 (pǔ) 惟妙惟肖 (xiāo)
桥墩 (dūn) 推崇 (chóng) 侵略 (lüè)
轩榭 (xuān xiè) 丘壑 (hè) 嶙峋 (xún)
斟酌 (zhēn zuó) 蔓延 (màn) 蔷薇 (wēi)
学校要举行《文化苦旅》答题赛根据书中内容写出最恰当的标题
《江山如画的旅行日记》
《历史回声中的文化探寻》
《一个诗人的自然散文》
《中国美景的写生集》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雄跨 残损 巧妙绝伦
映衬 雷同 自出心才
阶砌 雕镂 重峦叠障
鉴赏 依傍 因地治宜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lín xún)
磷峋
粼洵
嶙峋
粼洵
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比喻
排比
夸张
《野望》这首诗是谁写的?
王基
李白
王维
王绩
《渡荆门送别》写于李白________的时候。
出楚入蜀
出鲁入蜀
出蜀入鲁
出蜀入楚
“嶙峋”一词的正确读音是
líng xún
lín xún
lín xūn
líng xūn
作者在《沙漠隐泉》中说自己在爬上沙山后反而感到惶恐,作者为什么惶恐?
作者害怕他的行为从独自一人变成几百人、几千人也会做的事,从而失去事情的唯一性
作者从这一举动中看出了人生哲学
作者恐高
作者认为他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什么都没得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中“池沼”的正确读音是?
chí zhāo
chí zǎo
chí zhǎo
chí zhào
“轩榭”的正确读音是
xuān xiè
gǎn xiè
xuān jiè
hān xiè
“斟酌”的正确读音是
zhēng zhuó
zhēn zhú
zhēng zhú
zhēn zhuó
“阶砌”的“砌”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qiè
qì
chè
qiē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别具匠心
自出心裁
重峦叠障
因地治宜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轩榭 丘壑 楼空
映衬 嶙峋 蔓廷
蔷薇 檐漏 琢摩
池沼 关键 称前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石拱桥
雄姿
残损
推丛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 )
技术、艺术
艺术、枝术
艺术、技术
枝术、艺术
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及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这首短文是他的散文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夜晚在承天寺游玩的情景
苏轼和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都擅长写古诗
文中的“张怀民”是苏轼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黄州
下列句子中,符合“《记承天寺夜游》中用比喻手法描绘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影子交错景象”这一要求的是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千态万状——
唯妙唯俏
维妙维俏
惟妙惟肖
唯妙惟肖
“荇”的拼音
xīn
xìn
xíng
xìng
“晴川历历汉阳树,( )”,下列诗句能补充完整此句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地空余黄鹤楼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下列选项中,正确填入“( ),烟波江上使人愁”横线处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
晴川历历汉阳树
昔人已乘黄鹤去
下列选项中,填入“昔人已乘黄鹤去,( )”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此地空余黄鹤楼
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一去不复返
日暮乡关何处是
请仔细审读下列四个选项中的词语与拼音,选出全部匹配正确的一项。
丘壑(qiū rÓng) | 推崇 (tuī chóng) | 俯仰生姿 (fǔ yǎng shēng zī) | 巧妙绝伦 (qiǎo miào jué lún)
嶙峋(lín xún) | 桥墩 (qiáo dūn) | 自出心裁 (zì chū xīn cái) | 重峦叠嶂 (chóng luán dié zhàng)
雄跨(xióng kuà) | 斟酌 (zhēn zhuó) | 惟妙惟肖 (wéi miào wéi qiào) | 高低屈曲 (gāo dī qū qū)
亭台轩榭(tíng tái xuān xiè) | 千态万状 (qiān tài wàn zhuàng) | 侵略 (qīn lüè) | 依傍 (yī páng)
以下关于几位文人的文学常识表述中,哪一项完全正确?
郦道元,字善长,南朝宋地理学家,为《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诗风绮靡华丽,代表作《黄鹤楼》。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医学家,被称“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为其所作。
崔颢,盛唐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李白曾赞其《登高》一诗为绝唱。
莫高窟是谁最早开始开凿的?他为什么要在一个沙漠山崖上“挖洞”?
乐僔和尚;为在丝绸之路旁为商旅提供祈福场所
法良禅师;为躲避战乱在此隐居修行
乐僔和尚;因见到三危山金光如千佛显现,认定此为圣地
法良禅师;受帝王之命在此开凿皇家石窟
莫高窟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什么标志性的事件?
始终平稳发展,以唐代壁画艺术水平为唯一高峰
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明,以元代彻底废弃为标志
始于前秦,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不断兴建,以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与文物被盗为近代标志性事件
仅在唐代集中开凿,以安史之乱后停止开凿为标志
作者为什么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因为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至今仍色彩鲜艳,如同新作
因为石窟中仍有僧侣居住,延续着千年来的宗教活动
因为莫高窟的艺术层层累积,展现了一个连续、流动、充满活力的文明历程
因为游客的不断到访让莫高窟充满了生机
《都江堰》中说“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行政纲领”,这“纲领”指谁提出的什么具体治水原则?
李冰提出的“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李冰提出的“深淘滩,低作堰”
诸葛亮提出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大禹提出的“因势利导,疏通为主”
莫高窟历朝历代的壁画都有哪些特点?
历代风格完全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北朝风格抽朴、狂放,隋代走向华丽,唐代达到圆熟和谐,宋代以后渐趋程式化
所有朝代的壁画均以巨型佛像为主要题材
魏晋壁画以写实人物为主,唐代则完全抽象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这句话是谁说的?
陈万里
陈寅恪
蒋孝琬
余秋雨
《白发苏州》提到,当威尼斯还是一片沼泽荒滩时,苏州已经呈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战场
人烟稀少,有待开发的蛮荒之地
城邑的繁华和生活的富庶
宗教气息浓厚,寺院林立的佛国
作者认为苏州在中国文化里有什么特殊地位?他认为古代文人来到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政治中心;为了寻求仕途晋升
文化宁谧的后院;为了享受山水
军事要塞;为了参与国防谋划
经济枢纽;为了进行商业贸易
明代反抗魏忠贤专权的五位普通苏州市民,死后被安葬在何处?
杭州西湖边
苏州山塘街
苏州虎丘
南京雨花台
作者认为唐伯虎这样的艺术家,其最大的文化贡献是什么?
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文官楷模
创作了大量服务于政治的宣传画
培养了众多杰出的艺术门生
无拘无束的艺术自由,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活泼
为疏浚和保护西湖,十世纪的吴越王钱镠采取了哪种独特的军事化措施?他设立的专门职务叫什么?
派遣水军巡逻;设立“护湖使”
建立了一支专业的浚湖队;称为“撩湖兵”
命令沿岸士兵清理湖面;称为“清湖兵”
组建了开凿运河的部队;称为“开河军”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为治理西湖和解决灌溉问题,具体采取了哪两项核心水利工程措施?
修筑苏堤、开凿六井
清理葑田、建立水闸
大规模植树造林、疏通钱塘江
修筑湖堤、制定蓄泄法则
范钦去世后,范氏家族为保护藏书,制定了严密的处罚规则。请问,如果子孙“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会受到什么处罚?
罚款白银一百两
罚三年不与祭
剥夺科举考试资格
鞭笞二十
第一位打破范氏家族规矩,被允许登楼并阅读全部藏书的外姓大学者是谁?他是在哪一年登楼的?
王阳明;1567年
黄宗羲;1673年
全祖望;1736年
袁枚;1785年
《三峡》中白帝托孤的传说余哪位人物有关?
郦道元
关羽
刘备
白帝
李冰生前命令儿子在江心放置“三个石人”,这一做法在原文中的直接作用是什么?
作为镇水之神,祈求风调雨顺
作为测量水位的标尺
作为纪念他治水功德的纪念碑
作为航行船只的灯塔
文章结尾处,作者把“拜水都江堰”与“问道青城山”并列为“一件事”,认为悟透后能“领悟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文中提及的“水”与“道”的秘密是什么?
水代表财富,道代表权力,二者结合方能成功
水代表隐逸,道代表入世,二者是人生的两种选择
水是宇宙的生命,道是宇宙的法则,二者共同构成世界的本源
水教导人柔顺与灵动,道教导人清净与无为,二者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
作者认为,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三峡的“头”从哪里开始?请用原文一句诗作答。
两岸猿声啼不住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即从巴峡穿巫峡
瞿塘嘈嘈十二滩
《三峡》中,作者描述“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以便与精灵们争胜……”,请问描述的是哪座山峰?
巫女山
楚女峰
神女峰
白帝山
在清初,官员们一听到哪三个字,就像听到最不吉利的咒语?
文字狱
流东北
宁古塔
充军籍
哪两句诗概括了当时中原名士和江南佳人大量流放至东北的悲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清初的函可和尚在流放地创立了什么文人组织?
塞北学社
雪域文会
冰天诗社
宁古塔书院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依靠什么来传承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在岩石上刻下图案和符号
世代相传的竹简和木牍
口头传诵的古歌和神话
由族长保管的秘密图谱
余秋雨认为,上海文明早期的精神代表,是明代的哪位著名科学家?
沈括
徐光启
宋应星
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