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
A.苏州和景德镇
B.杭州和北京
C.南京和越窑
D.成都和邢窑
清朝著名的商帮有( )
A.晋商和徽商
B.浙商和徽商
C.晋商和闽商
D.浙商和闽商
随着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帝正式取消人头税,中国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最终突破3亿。据此可知,清朝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是( )
A.传统生育观念的改变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
D.政府政策的推动
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下列各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人喜欢进行集中生产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清朝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可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官商勾结,身份难以界定
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
我国城市自产生迄明代几千年间,除唐代德宗时出现过商人“罢市”活动外,再也找不到市民运动的记录。而到了明代后期,仅万历一朝就多达五六十次,其中手工业工人、商贩、作坊主作为领导者有十四次,占比25%。这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经济发展威胁统治
C.商业发展不受限制
D.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学者王世桢论述明朝社会状况时写道:“今宗藩之最巨者,不过以财自娱,如江南一富室而已。”这一状况主要反映了江南地区( )
A.文学艺术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扩大
D.农业科技改进
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
A.葡萄
B.玉米
C.稻
D.粟
清朝时期从外国引进并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B.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C.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D.促进清朝农业的发展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文化专制
B.商品经济商业繁荣
C.手工工场规模宏大
D.自然经济以农为主
“有御稻、香粳、银条等类别,取其品质好,而更多的是百日动、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取其早熟,这对于实行复种、提高产量至为重要。”这说明( )
A.清朝时期农业耕地面积增加
B.清朝水稻品种繁多,农家经常选育新种
C.清朝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D.水稻成为清朝人民的主要粮食
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南都繁会图》(局部),画面上南市街到北市街一带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出现了大约109个店铺招幌,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这反映了明代( )
A.商品经济繁荣
B.南京水陆交通便利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业活动诚信为本
乾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
B .经济衰退
C .人地矛盾
D .自然灾害
下图中的数据反映了清朝中期( )
A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B .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
C .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发展
D .农村地区出现工商业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