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最大特点是
带有很强的战争服务意义
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流动范围非常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是
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带有很强的战争服务意义
流动范围非常广
20世纪70年代,我国劳务输出项目的主要特点是
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流动范围非常广
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图
我国真正成熟的对外劳务输出始于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支持国内建设
对外输出劳动
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获得外汇
1979-1984年为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对劳务输出企业的设立进行审查的机构是
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
国务院
外交部
中国土木工程小组
20世纪70年代,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是
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流动范围非常广
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图
中国出国劳务人员与经营公司签订的合同是
《雇佣合同》
《外派劳务合同》
《对外劳务合作合同》
《雇佣关系合同》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劳务流动的主要作用是
促进各国贸易的发展
保障大多数海外劳工的利益
加强各国间的交流
促进商务访问和跨国公司高层流动
中国外派劳务的主要特征类型是
资源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市场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我国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劳务输出男女比例失调
我国劳务输出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
外语能力差,存在语言障碍
劳务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
雇主是否确保了外籍劳动者的住房
现行的《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点
公安部门对办理护照把关
务部门审查外派劳务项目
外事部门负责签证管理
商务部门对办理护照把关
公安部门审查外派劳务项目
目前我国劳务输出的方式有
政府劳务输出
国际劳务合作
海外移民
出国旅游
单纯劳务输出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机构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劳务市场的供求信息,存在信息来源少、渠道不畅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信息量少
资金少
劳务人员数量庞大
劳务信息网络不健全
信息不能综合利用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包括
经济发展过慢
劳动力成本高
人口增长过快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失业问题比较突出
从60年代中期到1973年,西欧的移民主要来自于
意大利
希 腊
西班牙
葡萄牙
土耳其。
国际移民的种类和方式非常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
自由移民
公务移民
定居移民
合同移民
难 民。
西欧接受移民工人的主要国家有
英 国
瑞 典
法 国
德 国
荷 兰
英国不需要劳动许可的外籍人员包括
美国市民及欧共体成员国的国民在英国就业
专职宗教工作者或在宗教组织设立的机构及设施内从事教育者
被英国政府长期认可的外国报社、新闻报道机构的特派员
根据英国教育部或有关机构实施的交流计划,赴英国学校任教的教师及其翻译
按获准的合同到英国工作的季节性农业劳动者
劳动力流动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有
各国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逐步放松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间依存度的增加
交通运输的改善
许多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低和劳动力成本高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外籍人在德国的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
制造业
建筑业
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
农 业
在18世纪初,向英国移居的主要地区有
荷兰
西印度群岛
巴尔干半岛
亚洲
加勒比海群岛
韩国雇用外籍劳务较多的行业是
零售业
农林渔业
航空业
制造业
建筑业
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大致可划分为
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暂时性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长期劳动力国际交流
中短期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中长期的劳动力国际流动
菲律宾为鼓励海外就业实施的福利援助计划的内容包括
为海外工人提供家庭服务
为伤残病海外工人子女提供奖学金
帮助工人遣返和由总统向杰出工人颁奖
建立为劳工和家属服务的专门医院
规定从1998年开始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